当前位置:
土地托管实用技术知识系列之二十二:小麦赤霉病防控技术指导问答
时间:2019-05-06
字号:
来源:

一、     小麦赤霉病的症状?  

小麦赤霉病别名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赤霉病在小麦上从苗期到穗期都能发生。危害小麦幼苗、茎秆、麦穗,可分别引起苗腐、基腐、秆腐和穗腐,其中以穗腐危害损失最大。穗腐一般在扬花后610天出现症状,发病盛期通常在乳熟期,黄熟后停止。穗腐发生初期,往往先在个别小穗的颖壳上出现淡褐色水渍状斑点,后扩散到整个小穗,由一个小穗蔓延到周边小穗,并引起穗轴水渍状青灰色或褐色坏死,部分或整个麦穗枯死,籽粒干瘪。湿度较大时,在颖壳边缘或小穗基部产生粉红色粘胶状霉层——病菌孢子;麦穗近成熟时,遇高温高湿,粉红色霉层处产生蓝色小颗粒(子囊壳)。受害籽粒皱缩、变小,表面有粉红色霉层。  

二、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  

小麦赤霉病病菌以菌丝体潜伏在稻桩、麦秆等多种作物残体上越冬。翌年春季产生子囊壳和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借风雨传播侵染小麦植株,小麦扬花至灌浆期最易侵染危害。目前,小麦主栽品种大多不抗赤霉病,并且赤霉病菌广泛存在于土壤中,田间菌源通常是充足的,因此,病害流行最为关键的因子是小麦扬花灌浆期的天气条件。扬花至灌浆期的雨日数、雨量和相对湿度是病害能否流行的主要指标。扬花至灌浆期阴雨天气越多,病害发生越重。据江苏淮南地区的多年观察:一般小麦齐穗后20天内、15℃以上的雨日数达914天,病害易大流行;612天为中度流行;少于5天则为轻度流行。  

三、     2017年小麦赤霉发生如何?  

赤霉病是我国小麦产区常发性病害,不仅严重影响小麦高产稳产,而且发病后产生的真菌毒素(DON)污染麦粒,影响小麦质量安全,对人畜健康构成潜在威胁。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组织专家,据各地监测和专家会商,大部麦区田间菌源分布广、数量大,满足大流行条件,大多数主栽品种抗性缺乏,加之小麦抽穗扬花期遇阴雨天气几率增加等因素,预计2017年小麦赤霉病在长江流域、江淮、黄淮麦区继续呈大流行态势,需实施预防控制面积近2亿亩次。必须推进科学防控,保障小麦生产安全和质量安全。  

四、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策略?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可防不可治,一旦全面发病无药可治,因此赤霉病的防治要立足于大发生,主动出击,积极预防,选准药种、用足药量、水量,抓住适期,突击用药。其防治策略是: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分类指导、分区施策、科学用药、节本增效。长江流域、江淮、黄淮南部(山东省南部)等小麦赤霉病常年重发区,坚持“主动出击、见花打药”不动摇,抓住小麦抽穗扬花这一关键时期,全面喷施对路药剂预防,减轻病害发生程度。黄淮中北部、华北、西北等常年偶发麦区,坚持“立足预防、适时用药”不放松,小麦抽穗扬花期一旦遇连阴雨或较长时间结露等适宜病害流行的天气,立即组织喷施“保险药”,降低病害流行风险。  

五、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技术?  

加强肥水管理、降低田间湿度的同时,及时喷施对路药剂预防是目前控制赤霉病发生、降低毒素污染的关键措施。为提高预防控制效果,各地应努力做到“四个坚持”。  

1.坚持适期用药。小麦齐穗至扬花初期是预防控制小麦赤霉病发生的最佳时期。长江流域、江淮、黄淮等常发区,全面落实“见花打药”(扬花5-10%)预防控制措施,如遇连阴雨、长时间结露等适宜病害流行天气,需进行第二次防治的,应在第一次用药后5-7天再次施药。黄淮北部、华北、西北等偶发区,一旦遇适宜病害发生的气候条件,应抓住小麦扬花期,及时用药预防。  

2.坚持合理选药。选用对路的药剂种类、足够的有效剂量,是保证预防控制效果的关键。应优先选用氰烯菌酯、戊唑醇、咪鲜胺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尤其是长江中下游、江淮等赤霉病菌已对多菌灵产生抗药性的地区,必须慎用多菌灵及其复配制剂。同时,尽量选用耐雨水冲刷的超微粉、胶悬剂等剂型;注意轮换用药,第二次防治应选用与第一次防治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品种,以延缓抗药性产生、提高防治效果、减轻真菌毒素污染。山东省农业专家提出:在小麦抽穗至扬花期遇有阴雨、结露或者多雾天气且持续2天以上时,要抓住小麦扬花初期的关键时期主动施药预防,做到扬花一块防治一块。对高危地区(山东南部、西部)的高感品种(大穗型品种),首次施药时间可提前至破口抽穗期。或者在小麦抽穗达到70%、小穗护颖未张开前,进行首次喷药预防,并在小麦扬花期再次喷药。药剂可选用25%氰烯菌酯悬浮剂每亩150克,或者25%咪鲜胺乳油每亩15克,或者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亩100克,或者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5%咪鲜胺11比例混合每亩4050克,对水后对准小麦穗部均匀喷雾。如果施药后36小时内遇雨,雨后应及时补治。如遇连阴天气,应赶在下雨前施药。如雨前未及施药,应在雨停麦穗稍晾干时抓紧补喷。  

3.坚持科学施药。选用高效的施药器械、适宜的助剂和稳定剂,是保障预防控制效果的基础。推荐使用自走式宽幅施药机械、无人机、热雾机、机动弥雾机、电动喷雾器等施药机械,应尽量避免使用担架式喷雾机。尽可能选用小孔径喷头喷雾,添加相应的功能助剂,保证适宜的雾滴大小和药液均匀展布性能。机动弥雾机喷雾,出液量应控制在2/3以内;热雾机防治,应配合稳定剂使用;无人机尤其是多旋翼无人机作业,应添加沉降剂。  

4.坚持一喷多效。小麦穗期是小麦多种病虫盛发期,也是防控的关键期。各地应以小麦赤霉病预防控制为重点,因地制宜,合理选用和科学混配防控药剂,兼顾做好吸浆虫、蚜虫、条锈病、白粉病等重大病虫害防控。同时,注重防病治虫和控旺防衰相结合,分类指导、药肥混用、保粒增重。山东农业专家提出:防治小麦红蜘蛛,可每亩用5%阿维菌素悬浮剂8克对水适量喷雾,也可选用15%哒螨酮乳油20003000倍液;防治小麦吸浆虫,可在小麦抽穗至扬花初期的成虫发生盛期,亩用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11克对水喷雾,兼治一代棉铃虫;穗蚜可每亩用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10克,或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4克对水喷雾,还可兼治灰飞虱。白粉病、锈病可用20%三唑酮乳油每亩5075毫升喷雾防治或30%苯甲.丙环唑乳油10001200倍喷雾防治;叶枯病和颖枯病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亩75100克喷雾防治,也可用18.7%杨彩杀菌剂喷雾防治。  

六、     小麦赤霉病的防控措施?  

小麦赤霉病有效预防窗口期短、时效性强,要求组织化程度高,各地应充分发挥行政推动主导优势、农业部门组织优势、植保机构技术优势、专业化防治组织的服务优势,切实做到“四个强化”。  

1.强化责任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和农业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小麦赤霉病预防控制重大意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扶持,细化工作方案,及早安排部署,层层落实责任,强化督导检查,确保防控工作有力有序开展。  

2.强化监测预警。各级植保机构加密监测调查,全面掌握苗情、病情、墒情,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分析会商病害流行态势,准确发布预报预警信息,明确重点防控区域、关键防治田块和最佳防控时间,科学指导防控行动。供销系统要与农业植保单位,保持及时有效对接。  

3.强化统防统治。各地供销社应充分发挥专业化统防统治示范引领作用,大力推行统一组织发动、统一技术方案、统一药剂供应、统一施药时间、统一防控行动“五统一”防控,切实提高防控组织化程度,全面提高防控效果、效率和效益。  

4.强化指导服务。组织机关干部和技术人员,深入小麦主产区和赤霉病重发区,开展技术指导。在防控关键时期,采取蹲点包片、进村入户等形式,“面对面”、“手把手”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确保防控技术措施落实到田。  

七、     小麦赤霉病病麦的处理方法?  

小麦赤霉病的危害,不仅造成减产,还严重影响麦子品质,病重田块收回的麦子,麦粒皱瘪,出粉率低,同时病麦含有毒素,其中主要为致呕毒素和雌性激素,人畜吃了都会发生急性中毒,产生呕吐、腹痛、头昏等症状。一般用于食用的小麦中病麦最大允许比例为4%,(粮食采购商通常要求小麦赤霉病的病变粒不超过2%)超过这个限量,要先进行处理才能使用。赤霉病毒素能耐高温,一般用蒸煮方法不易解毒。常用处理方法有以下几种。 、清除病粒 ①及时晾晒风扬:病麦收获后必须做到及时晾晒、及时风扬,保持洁净和干燥。 ②汰除:由于赤霉病麦粒轻、比重小,收获后的病麦可采用分离处理。方法是将病麦放在40%黄泥水(比重为1.16)中,去除上面漂浮的残渣及病麦粒,可以降低小麦中赤霉病病粒率。对于少量病麦,也可用118的食盐水漂洗小麦,分离病麦的效果也较好。 、消毒处理 ①水浸:赤霉毒素稍溶于水,特别在碱性水溶液中。故可用5%石灰水上层清液浸泡处理2次以上,每次约24小时,然后晒干或烘干,病麦毒素含量可减少80%以上。 ②去皮:小麦赤霉病毒素主要集中在皮层,约占麦粒全部毒素含量的77%以上,加工时可以通过去皮达到脱毒目的。 、稀释处理  

    1

    

    

     2

    

   

   3

当小麦中病麦率较少时,可以通过加入一定数量的健康小麦,使病麦率降低到4%的安全指标以下,以满足人畜食用的要求。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